首页 行业动态 行业新闻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1/5/18 13:47:17  访问人数:1894次
  4月25日-29日,周古廉会长参与了省人大工作研究会安排的,以皖江崛起为主题,以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进展的成效和经验为重点的调研活动。我会高级顾问、省人大研究会副会长陈瑞鼎、陈基余、季昆森、沈善文和研究会会员黄荣宗、孙清润、邢有瑛、谢国华等一行九人先后到铜陵、马鞍山、宣城、芜湖四市进行了专项调研。实地考察了示范园区、物流园区和相关企业,听取了各市负责同志介绍,并与市直部门分别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皖江发展出现千载难逢的机遇
  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探索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突破口和加速崛起的抓手,机遇不可多得。因此,在国务院正式批准和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芜马铜宣四市都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从各自的实际出发,采取了许多有力而有效的措施,努力地向前推进。综合起来看,其共同的特点是“四个突出”:
  1、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突出创新型运作。
  四市雷厉风行,都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披挂上阵,精心谋划,表现了对机遇的珍惜、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少有的热情。还都抽调了精兵强将组成办事机构,主动作为,迅速地把工作开展了起来。芜湖市在落实办公场所和经费后,又特地印发了办公室的职责和分工要求的具体文件。宣城市各县市区还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任务直接分到基层,形成“上级推动、自身主动、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马鞍山市还分别成立了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区、滨江新区、秀山新区和博望新区等建设指挥部,有关领导实行一线指挥,靠前指挥。其集中示范区的几位负责同志年富力强,吃苦耐劳,敬业尽责的精神面貌和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值得一提的是,铜陵市见事早,行动快速,早在2009年9月就成立了专门机构予以策划,筹备了相关事宜,经过深入调研和调整,最终确立了“一园两片,江南片先行”的建园方针,抓紧时机推进工作。
  芜马铜宣不仅在组织领导的工作机制方面有所创新,而且,在起步的方法上,也普遍重视规划的编制,并作为首要任务来看待,改变了过去有些地方存在的干起来再说的通病,尤其强调了科学引导和新形势、新要求、高起点。芜湖市已完成全市开发区发展规划、集中示范园区规划、省级开发区调整规划、综合保税区规划。马鞍山市集中示范园区已完成总体规划、产业规划,起步区规划业经专家评审通过,有的新区控制性详规也已完成。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还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予以审查通过。这些规划为先期工作提供了支撑条件,也为今后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区域布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重视加强发展平台和载体建设,突出务实性操作。
  为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的趋势,四市都把园区建设作为重要的实施承接的平台。
  一是促进现有开发区的转型升级。按照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原则,芜湖市高新区和铜陵市经开区已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四市还有一批开发区已获准升格为省级开发区。
  二是适当扩区和探索新的园区工作机制。马鞍山市将当涂县所辖的年陡镇及太白镇的两个行政村区域内除人大、政协、武装、司法外的其他工作,委托集中示范园区管委会统一管理,国税、地税、工商工作站全部设立到位,并进一步整合人力资源,减少工作层级,提升工作水平,从而理顺关系,简化程序,促进了集中示范园区的加快发展。铜陵的4个开发区和宣城市13个省级开发区(含筹建)和13个扩区强镇试点园区都在不断完善功能配套,积极推进扩区升级。
  三是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例如,截至今年一季度,马鞍山市集中示范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亿元,总长20公里道路网主体工程完工,其中4条主干道快车道已建成通车,框架已拉开;一期5万平方米安置房已竣工,实现“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安置”。去年还是一张白纸,今年已是一派新貌,可圈可点。芜湖市集中示范区的几大路段和滨江污水处理厂等也已完成投资近20亿元。铜陵市这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原基础上再增加10亿元以上的投资。
  3、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落实项目,突出高新型动作。
  芜马铜宣四市从领导到部门都已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对于现在和将来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理念较新,意识强烈,工作力度也比较大。
  一是发展思路明确,目标定位较高。芜湖市重点培育和发展“4+4产业”,即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产业。并要着力实施“6122”工程,即打造6大产业基地,5年培育支持100个领军企业,投入各类资金200亿元,撬动重大项目投资2000亿元,目标是力争在2015年实现战略型新兴产业销售收入4000亿元。
  二是发展重点明确,谋划与落实并重。马鞍山市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产业为切入点,并根据优化产业布局与空间的要求,科学确定不同区域和发展重点,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板块。该市还专门组成专题调研组,谋划推进,已初步梳理汇总114个项目,总投资1897亿元。其示范区已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个,包括天翊光能、优异光伏、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等项目。到2015年,全市新兴产业增加值增幅要高于传统产业一倍以上,力争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占工业总销售收入的30%左右。
  三是注意和坚持集群式承接。宣城市郎溪县开发区无锡工业园是以特种设备制造类为主的专业园区,规划10平方公里,从2010年动工到现在,签约项目近6000个,在建230个,其中有61个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亿元项目已陆续入驻。该园区已被批准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四是重视建立项目库,建立专项扶持基金,发挥明力,积累潜力,增强发展后劲。铜陵市提出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特色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文化创意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建立项目库,共有130多个,总投资近2000亿元,并设立专门引导资金,整合资源2亿元,采取奖励、补助、贴息、担保、直接投资等方式,重点支持上述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科技机构和研发平台、关键核心技术及领军人才的引进。芜湖市更是十分重视,计划5年内,市、县、区财政安排200亿元,撬动2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各县区新增财力重点用于这方面的支持不少于10亿元,并都要设立1亿元的风投公司,实行1:1投资支持。同时实施产业振兴千名人才计划。
  4、优化环境,完善支撑体系,协力同心,突出保障性合作。
  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芜马铜宣四市利用先行先试的资质和条件,纷纷出台了多方面的扶持政策,极力引导和推动承接转移示范工作。如宣城市和铜陵市分别出台“四十条政策意见”和“政策五十条”,都具有较高的含金量和较强的操作性。四个市的有关部门也纷纷推出相应的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努力提高支持和服务的水平。芜湖市除了对市领导有“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条主线抓到底”的要求外,还要求有关部门对在手项目线索进行梳理,分类管理,明确责任人和进度目标,确保在谈项目有人跟踪、签约项目有人落实、开工项目有人服务,并定期通报,提高成功率。
  四个市在对内强化协调动作的同时,还积极地开展对外和谐合作新模式的探索,使内外部的积极性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一种长效双赢的合作机制。如马鞍山市成立6个招商分局、20个招商小分队,分赴长三角、珠三角招商引资,成功举办了装备制造、软件动漫、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专题招商会,大项目、好项目纷纷来皖落地。一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内资153.17亿元,同比增长88.2%。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56亿美元,同比增长71.1%。为强化支持,还设立了30亿元的承接产业转移投资基金,首期已到位7亿元。宣城市还专门出台加快“飞地经济”发展的意见,率先与苏、浙、沪等合作共建了9个跨省域的合作共建园区。铜陵市在确立打造“千亿铜陵”、“世界铜都”、“幸福铜陵”的目标后,也积极改革招商合作模式,突出采取了铜基材料产业链招商,引进了许多知名企业,形成了覆铜板、铜箔、印制线路板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化。
  二、皖江发展形势令人鼓舞,制约“瓶颈”有待进一步解决
  皖江示范区建设虽然才一年多时间,但有效地激发了发展活力,到处生机勃勃,前景非常广阔。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方面,芜湖市为1108.6亿元,增长18.2%;马鞍山市为811亿元,增长15%;宣城市已达525.7亿元,增长15%;铜陵市为466.6亿元,增长17.1%。芜湖市的总量已稳居全省第二,增幅居全省第一;宣城市增速则是其“十一五”时期最快的一年。铜陵市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首次跃居全省第一。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特别是马鞍山市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了23159元和9332元,同比分别增长13.6%和17.4%,已一直是全省第一的位置。
  三是产业转移承接势头强劲,示范园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由于这是我省第一个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规划,也是全国第一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是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试验区、中部崛起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这一战略目标的定位和省市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加之区位特有的优势,充满了商机,因此,对外具有很强很广泛的吸引力。四个市一致反映,前来投资洽谈的商户日益增多,应接不暇。有的甚至说“不是招商,而是商来”。
  但是也有一些值得重视和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1、建设用地制约日趋严重。大容量的承接产业转移,带来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四个市都一致反映建设用地指标紧张,虽然各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提高投资强度,或改由按亩均纳税额考核,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挖掘存量土地等方法,但依然不敷应用。四市迫切希望省政府在全省范围统筹协调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在重点项目用地方面向示范区倾斜。另一方面,也要特别注意节约用地。客观看,在提高土地利用率问题上,应该仍然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这样可避免有些项目盲目占地铺摊子,造成新的浪费。
  2、融资渠道有待加快拓宽。就目前来看,皖江示范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各市情况和综合实力又不尽相同,因此对市级融资有困难的,省产业发展基金或省投资担保机构要多予关注。同时,四市希望省直有关部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如芜雁高速公路、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商合杭客运专线等。从长期看,一方面,要强化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提供信贷支持,规范发展小贷公司,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并有必要鼓励组建农村银行和村镇银行,加大力度,加快落实。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融资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上市融资,还要进一步鼓励金融创新,设立相关基金组织,鼓励建立产权交易所、股权交易中心,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多形式破解发展的“瓶颈”,为示范园区服务,也为社会相关需求服务。总的来看,这方面,尤其是落实的力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现代服务业亟需成为皖江长远发展的新亮点。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是全球性的趋势,但长期以来,这依然是我们的短腿产业。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现在还不到40%,发达国家却高达70%以上,中等发达国家也在50%左右。服务业中目前有两块值得皖江示范区重视,一是现代物流业,二是外包服务。芜湖市外包服务园区势头很好,许多动漫等文化产业企业、呼叫中心和其他软件研发企业已取得很好效果。该市的物流产业投资基金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后,也已很快见到成效,不仅首期50亿元基金募集到位,而且有些知名大企业如安徽南翔万商物流股份公司已借势落户该市,工程已经奠基,将来有可能成为安徽物流的旗舰之一,为芜湖打造中国物流中心的构想作出贡献。马鞍山市政府专门组织专家编制了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许多物流企业也随之慕名而来落户。该市外包服务园区进展也比较好。但就皖江地区总体态势来看,这一块还是很薄弱的,尚未引起各级足够重视。皖江是中国梯度经济东南西北最佳的交汇点,是发展大覆盖面和大辐射区域理想的物流节点区域,应当及早谋划,开展总体规划、政策研究和举行大规模现代物流会展以及相关宣传舆论工作。所以我们认为,不能只把眼睛盯着制造业,顾此失彼,一定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皖江同时也作为安徽的一项战略性大产业来办,决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
  4、招商引资和入驻项目建设需要适应国家宏观政策调整新形势和适合皖江地区经济目标、人文环境、山水田园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鉴于此,要注意改变“是商即招”的传统思路,要重点吸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高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海螺集团与日本企业研发的城市垃圾处理项目已在铜陵投产,产能已超过全铜陵市的生活垃圾生成量,绰绰有余。而且工艺先进,自动分检分类,全流程自动化,封闭性生产,毫无跑冒滴漏,以致车间在处理污秽赃物,而楼上则可以饮茶观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都非常好,值得扶持和推广。
  5、强化研究皖江区域产业结构和合理的空间布局,科学发挥四市各自的产业优势至关重要。四市积极向上,竞相发展,争先进位,壮大实力的势头很好。同时也要注意沿江带这一基点和城市群的内外联系,特别要讲究错位发展,形成特色,从长计议,切实避免产业同构倾向。
  6、四市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和困难需要省直部门予以大力支持。一是规划问题。铜陵市要求省尽快批准其集中示范园区的规划,并希望尽快启动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芜湖市建议加快开发区规划调整的审批,拓展发展空间。二是支持升级申报问题。马鞍山市要求对其申报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如慈湖经济开发区等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事宜给予支持和帮助。三是建设用地指标问题。一方面希望省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考虑和重点支持。另一方面要求5亿元以上项目的用地指标点供问题,省有关部门要明确操作规程。四是省人大立法支持问题。《促进条例》要明确集中示范园区的管理权限,并要理顺管委会与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关系,形成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服务体制。同时也要研究如何在新体制下加强对城市社区和村委会事务管理。五是审批权限问题。四市建议进一步调动地方积极性,要明确和体现“先行先试”的原则和尽可能提出一些具体化的要求,积极地鼓励,切实地支持。原定要报省备案性的项目,省直部门要注意放权,也不宜把“备案制”演变成“审批制”。特别要求抓住当前契机,具体而深入地把“先行先试”的文章做足、做实、做好,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和敢于试验和实践,并有效保护好地方和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作出更大的成绩,真正把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转化成千年一遇的最佳发展期。